|
::: 您目前位於:首頁 > 歷屆消息 |
|
|
|
預防腸病毒 不僅要勤洗手還要「濕」洗手 |
‧2019/09/20 |
預防腸病毒 不僅要勤洗手還要「濕」洗手
腸病毒疫情升溫,9月開學以來,因腸病毒急診就醫及住院治療的患者明顯增加,為了讓家長對腸病毒有更深入的了解,門諾醫院兒科病房特地舉辦衛教宣導活動,透過護理人員的專業分享,教導家長們如何預防腸病毒以及如何照顧腸病毒的孩子,護理長郭品妤表示,預防腸病毒最重要的不僅是勤洗手,還要「濕」洗手才能有效杜絕病毒傳染。

1歲5個月的小凱身體四肢及屁股長滿了水泡,難忍身體不適,不斷在床上哭鬧,令陪在一旁的媽媽相當心疼。門諾醫院護理長郭品妤表示,近來腸病毒個案明顯增加,除了皰疹性咽峽炎造成咽喉潰瘍外,原本僅好發於手足間的水泡疹子,也出現在手、腳關節處、屁股甚至是身體背部,有些家長誤以為是水泡或是過敏,就醫確診後才知是罹患腸病毒。為避免抓破感染,除了擦止癢藥膏外,也建議家長以拍打方式替代搔抓。

腸病毒傳染途徑不外乎是飛沫及糞口傳染,落實勤洗手的習慣,才是預防腸病毒的不二法門。護理長進一步說,有些家長會選擇購買含酒精成分的乾洗手液使用,其實,這類的乾洗手液是無法完全殺菌及預防病毒傳染的,唯有「濕」洗手,並落實「吃東西前、上廁所後、看病前後、擤鼻涕後、接觸嬰幼兒前」的洗手五時機及洗手五步驟「濕、搓、沖、捧、擦」,才能有效降低感染腸病毒的機會。此外,家中若有2個以上的孩子,其中一位一旦罹患腸病毒,一定要落實隔離照護,以免發生交互傳染,甚至引發上呼吸道疾病。

「喉嚨破了很多洞,不吃不喝該怎麼辦?」郭品妤說,選擇高熱量如冰淇淋、布丁、果汁牛奶等冰涼的液體或食物,讓患者適當的補充熱量與水分,只要患者願意喝,盡可能滿足需求;但要特別提醒的是,熱的液體或食物只會讓喉嚨更加疼痛,千萬不要逼迫患者食用,放涼後再飲用,營養不減分。
小兒科醫師鄭永隆強調,腸病毒的傳染力非常強,除了腸病毒感染者在發病前病毒便有傳染力,發病後1周內傳染力最強,呼籲家長不可輕忽,室內除了加強環境整潔與消毒,更要教導孩子養成良好的衛生習慣。而大人在外工作,接觸病毒的機會相對增加,因此呼籲家長工作返家後,務必先換衣服並以肥皂正確洗手,再與孩子接觸。為了讓孩子遠離腸病毒,流行期避免進出公共場所外,平日做到均衡飲食、養成運動習慣,將有助提昇孩子免疫力,減少受到病毒侵襲的機會。 更新日期:2019/10/07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