宣教士醫師時期(1966-1981年)
在開創的初期,憑著薄柔纜等幾位宣教士醫師的篳路藍縷、慘澹經營,醫學教育已在花蓮地區這小小門諾醫院展開,當時的教學活動有每週一次的「臨床病理討論會」(Clinical Pathological Conference, 簡稱CPC)、「臨床問題/病例討論會」(Problem/Case Presentation Conference)與「放射學科討論會」(Radiology Conference);其中CPC的內容,包括英文聖經研讀,聽教學錄音帶和不定期的專題演講,這種教學制度、教學方式和教學活動,以及英語的工作環境,吸引了不少的年輕醫師持續來門諾醫院接受訓練。此期間在門諾受訓有住院醫師90人次、實習醫學生71人次、國外醫學生25人次。將醫師送往院外專科訓練有國內派訓3人、國外派訓4人。這些受訓醫師中,有許多後來成為門諾醫院的重要幹部,共同跨過了醫院的轉型期,另外也大約有20位的醫師在訓練完成後曾經或至今仍留在花蓮地區服務。
派訓醫師返院任教時期(1982-1999年)
這個時期由從美國受過完整小兒血液科訓練回來的楊義明醫師,以及從德國醫學院畢業,受過完整小兒神經科訓練的樂俊仁醫師共同帶領下,門諾醫院的醫學教育創下了非常好的聲譽。據現在仍在門諾醫院小兒心臟科做兼任醫師的陳麗雲醫師說:「她自己是在1985年來門諾醫院做實習醫師的,那一年,她們那一屆中國醫藥學院的學生選門諾醫院當實習醫院是第一志願,理由是因為前一年(1984)選門諾醫院為實習醫院的學長們,就已經是那一屆的前幾名了。據她說,當時門諾醫院的教學方式就已經是非常嚴格的美國式bed side teaching模式,每週有case presentation(陳醫院說有一次她的一個case presentation就準備了14頁)、讀書報告、Journal reading、CPC,還規定每人每年一篇paper presentation。在如此嚴格的要求下,門諾醫院成了當時花蓮地區的教學重鎮。此期間在門諾接受訓練計有住院醫師222人次、實習醫學生64人次、國外醫學生21人次。院外專科訓練:國內派訓16人、國外派訓5人。這些受訓醫師後來都成了各科專科醫師,在在都呈現了門諾醫院培養院內醫師成為專業人才的遠見及作為,而這些都發生在那遍遠的花蓮,一個以服務原住民起家的教會醫院裡。
近期(2000-迄今)
在此時期門諾醫院的醫學教育,通過醫策會的教學醫院評鑑,跨入了另一個新的時代,成為花蓮地區的區域級乙類教學醫院。而各主要專科(內科、外科、兒科、婦產科、家醫科)也分別通過各專科醫學會的認定,成為該科的專科醫師訓練醫院,近年短期(1-2個月)實習醫學生的人數逐漸增加,加上國外見習醫學生的持續出現,都顯示了門諾醫院的地區特性,是有別於醫學中心的高度專業性,而能吸引許多年輕醫師的到來,最多一年有90位,且涵蓋有四家醫學院,可見一斑。
從2003年起陸續和幾個醫學中心合作辦理畢業後一般醫學訓練(PGY-1)的社區醫學與實務訓練,訓練當年的第一年住院師。從2007年開始與醫學中心更深入的聯合訓練住院醫師,半年在醫學中心、半年在區域教學醫院,接受為期三年的住院醫師訓練。
2010年起由董事會決議將組織調整為教學研究部,下設醫學教育中心、醫事教育中心、實證醫學中心、圖書館與研究科,延攬國內外優良人材,共同負責落實門諾醫院所有醫事人員之教學與研究。
門諾的醫學教育,從1966年開始,橫跨了近半個世紀,從早期的篳路藍縷,到中期的漸入佳境,和近期的融入整體醫學教育的框架,都反映了醫學教育一路走來的軌跡。令人感動的是,我們現在以為當然的教學活動、教學訓練方式,如床邊教學、門診教學、Grand Round、SPC、CPC、Mortality Conference,早在1974年就出現在門諾醫院裡。我們走了近半個世紀,依然踏著那些令人敬仰的宣教士醫師們,一路走來的軌跡而行,訓練出有所為有所不為,具宣教士般堅忍慈善精神的醫師,為那些弱小的弟兄服務。
更新日期:2020/05/19 公告單位:教研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