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位於:首頁 > 最新消息 |
|
|
|
災後心靈的復原力 門諾心理師:請給自己被接住的時間 |
‧2025/10/09 |
馬太鞍堰塞湖潰決導致光復鄉災後滿目瘡痍,許多災民與救災志工正奮力救災重建。門諾醫院臨床心理師侯仁智提醒,災後的心理創傷往往比外在環境修復得更慢,「人在災後的第一週會進入亢奮與行動期,但當鏟子放下、污泥清完,情緒才會真正浮上來。」
他建議,災民及救災者,都要允許自己「慢下來」讓身體休息、給心靈喘息,與可信任的人聊聊,讓被壓抑的情緒有機會被看見與接住,這正是復原的開始。

侯仁智指出,重大災難帶來深層的心理衝擊!許多災民在面對突如其來的變故時,會透過勞動與行動力壓抑情緒,暫時維持強大的動能,「但當外部的幫助逐漸撤離、生活回歸日常後,那些被壓抑的恐懼、悲傷與失落,才會慢慢湧現。」
他提醒,這段被稱為「蜜月期」的時間往往僅維持幾週,「真正的心理重建,往往從蜜月期結束後開始。」災民可能出現失眠、食慾下降、情緒低落,甚至在看到水流或災情畫面時出現驚嚇與閃回。「那都是大腦在重新面對創傷的信號。」侯仁智說。
特別是孩子,反應會更直接。「孩子在災後可能看似開朗,但當志工叔叔阿姨離開、教室重開時,他們會出現明顯的分離焦慮,會問:『他們還會再來嗎?』這些都是心理創傷的表現。」他指出,父母與照顧者若能敏銳察覺孩子的變化,陪伴並傾聽,遠比勉強孩子「堅強一點」更有幫助。

侯仁智也提醒,媒體與社會大眾的關注十分重要,但在傳遞災情時,應避免讓災民不斷重複接觸創傷畫面。「每一次重播,對受創者來說都是一次再度的震盪。若能同時在報導中附上求助資訊,幫助他們連結資源,才是最善意的關懷。」

除了災民,許多熱血投入的救災志工也可能在無意間承受「替代性創傷」因長期目睹苦難而產生焦慮與無力感。門諾臨床心理師在現場服務時,也發現不少志工在默默承受壓力與疲憊。為此,門諾醫院復健心理師林美宇特別設計了「超人心理補給卡」網頁,內容包含簡單的舒壓方法、正向提醒以及求助管道,幫助志工在休息時也能獲得心理上的支持與安定。https://spectacular-choux-1f4073.netlify.app/
侯仁智建議志工在出發前、中、後三階段都要自我照顧:「出發前確認裝備與安全;救災中適時休息補水;返家後給自己幾天調整的時間,不必愧疚。照顧好自己,才有力量繼續幫助別人。」
他強調,心理重建是一場長跑,「真正的勇敢,不是從不崩潰,而是當情緒湧現時,有勇氣說出『我需要幫助』。」

門諾醫院團隊與馬太鞍教會也預計在10月底至11月間,於災區啟動團體陪伴與心理關懷活動。「陪伴是最好的開始,我們不急著做治療,而是讓災民知道有這樣的資源存在,當他們準備好了,我們就在。」 更新日期:2025/10/09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