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諾醫院 ::: 首頁 / 門諾公益網  / English
 
 
   
   
 

 :::

院內相關連結 :::
::: 您目前位於:首頁 > 保健衛教 > 婦幼衛教 > 早期療育衛教
* 早期療育衛教 小級字體按鈕 中級字體按鈕 大級字體按鈕
*藝術治療概念在早療家庭的陪伴與應用 文 /藝術治療師 沈亦錡

藝術治療概念在早療家庭的陪伴與應用

撰文者:復健科藝術治療師-沈亦錡

  早期療育是針對0—6歲有發展遲緩或發展障礙的嬰幼兒,利用各專業整合性的服務來提升孩子的發展能力,當孩子開始進入早療系統接受計劃性的復健治療,一方面期許孩子能因此跟上發展的腳步,一方面也透過各項的資源去支持這些家庭。在早療的領域裡,藝術治療是其中一種心理層面的介入模式,治療師運用各式創造性素材與創作模式(如:塗鴉、捏塑、拼貼、遊戲…等)進行治療活動,經由藝術治療的過程,情緒得以抒發與調節,同時促進感覺整合、專注力、覺察力、人際溝通表達、認知與行為…等多方能力的提升與發展。雖然藝術治療是著重於「治療師」、「個案」與「創作遊戲歷程」三方面互動的心理專業工作,但有些觀念也可提供早療家長們作為陪伴孩子的重要參考:

  • 理解塗鴉遊戲的重要性

  「塗鴉遊戲」並非嬰幼兒無意義的產物,它是創作啟蒙的開端,通常會大量地發生在2-4歲時期(包括:「隨意塗鴉」、「控制塗鴉」與「命名塗鴉」,各階段發展時程依個體身心能力而異),可以讓孩子的身體感覺動作獲得滿足,釋放自然的衝動反應,並從中體驗自主能力感,學習自我表達及個體經驗的整合,是兒童發展中極為重要的一段自我探索之旅;而孩子的塗鴉遊戲也反映了身心發展的狀況,如:手眼協調、大小肌肉運作能力、自我控制、現實感、情感表達、心智能力、潛意識議題…等面向,充分且被支持的塗鴉經驗有助於正向人格的發展。

  • 運用符合發展能力所能掌控的安全媒材

除了傳統的繪畫工具,如:蠟筆、彩色筆、水彩工具…等,其實任何物件都可以是創作的素材,只要是安全、無毒、符合孩子發展能力與動機皆具有應用的價值,如:黏土(可用麵粉團製作)具有高度的可塑性,無論拍打、揉壓、捏塑、挖、搓、剝、甩…等,承戴了各種形式的分裂與整合;手指膏(可用漿糊加顏料代替)的黏稠感,允許孩子探索潛意識的強烈感受,對於情感較壓抑、僵化的孩子,亦具有鬆動內在狀態的療癒力;另外,生活中的「廢物利用」、「資源回收」也是很好的媒材取得概念,而大部分的素材也都兼具了視覺、觸覺、嗅覺(物品的獨特味道)或聽覺(創作遊戲時所產生的聲音)…等多元感官刺激。

  • 提供一個有界線的自由空間

  進行創作遊戲需要一個安全且能盡情釋放的空間,讓孩子知道他可隨時自由地塗鴉或創作,空間需求可依居家環境與條件來做規劃,最好不怕被弄髒且容易清理,如:一個獨立的房間(不要堆置太多雜物)、一面專屬的塗鴉牆(貼上大面積的白紙)或是一張特定且夠大的桌面…等,若需要大量的水分或立即清洗,有時亦可轉移到浴室(如:身體塗鴉、顏料噴灑)。陪伴者要收起"怕髒"的焦慮,避免孩子過於壓抑而無法展現真實自我,讓孩子理解自己在合宜的空間裡有充份的自由,但也要遵守生活規範,不應破壞家具或踰越其它不被允許的空間,這也是家長和孩子一起建立生活界線的契機。

  • 陪伴、觀察、反映孩子的狀態

  良好的親子關係始於「專注的陪伴」,家長需先抛下手邊的事情(也不要滑手機),即使每天忙碌到只能給出半小時,對孩子來說都是重要的時刻,結合創作/遊戲的陪伴方式,讓自己可以更具體地參與孩子的世界。無論孩子選擇什麼素材,我們不需急著馬上"出手",先允許孩子擁有一段探索的時間,有時我們只需要安靜的陪伴、觀察,有時可以試著以孩子能理解的詞彙去描述他/她的行為與感受,如:

「哇~你把報紙撕成一片一片的撒下來,好像下雨了。」

「你把黏土搓成一顆圓圓的球,滾來滾去真好玩!」

「喔~你不喜歡黏黏糊糊的東西,想把它擦掉!」

「瓶子擠出噗噗噗的聲音讓你覺得很好笑。」

「唉呀!膠帶黏成一團、拉不開讓你覺得好麻煩!」

  透過觀察與適度的反映(也要避免過於密集的回應而造成侵擾),讓孩子知道你此時此刻的同在,並協助孩子去意識到自己的行為與感受,提升表達的認知/語彙,增加社交與溝通能力。

  • 運用想像力進入孩子的世界

  當孩子開始可以發展想像性與象徵性的表達,親子創作遊戲便能透過角色扮演或擬人化的方式進行,也許是一個真實的布偶、一隻被畫出來的動物或是一個黏土捏塑出來的人物,甚至可能只是一個抽象的造型,皆能從孩子所賦予的角色裡,探究其潛意識議題、進行生活經驗的重整、發展問題解決的能力…等,關鍵在於對孩子的想像性內容保持好奇的態度,或連結孩子可能存在的議題,如:「發生什麼事讓小兔兔緊張得躲起來?」、「小球球不知道為什麼看起來很孤單?」…等,催化孩子有更多的表達。

  • 抛開"訓練孩子"的壓力,讓自己也能樂在其中

  在陪伴孩子進行創作遊戲的歷程中,需要和孩子一起發展出"共融"的感受,那是一種正向情感的渲染與交流,專注而融入在彼此互動連結的關係裡,透過陪伴者展現出來的自在愉悅感,能讓孩子意識到自己存在的價值與意義(我是被喜歡、值得被愛的),進而發展出真實的自我,建立安全的依附關係,一旦內在累積足夠的安全基礎,孩子會更願意在互動中接收更多的刺激與學習,相對地也會帶動其他層面一起進步。

  孩子的發展歷程就如同拼湊一盤拼圖,每個人都是一組獨特的圖像,縱使拼組的歷程各有千秋,但終極目標都是生命個體的整合,而拼圖的底盤則是這個整合的基礎,來自於主要照顧者的愛與陪伴,為孩子提供了穩定的框架與正向發展的線索,協助其可以更為順利地邁向整合的人生目標!

【本院藝術治療服務資訊】:

※申請流程:掛號復健科門診,由醫師判斷孩子需求轉介。

※藝術治療為自費項目,針對早期療育、中低收入家庭或特殊因素者,可協助申請療育補助。

※諮詢專線:每週三、週四(03)824-1441;每週一到五(03)824-1240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

 

參考資料:

陸雅青(1999)。藝術治療—繪畫詮釋:從美術進入孩子的心靈世界。台北市:心理。


更新日期:2021/03/08   公告單位: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
Bookmark
回上一頁回到頁首
 
   
   
  訂 / 退閱電子報
   
門諾logo **臺灣基督教門諾會醫療財團法人 Mennonite Christian Hospital
地址:970 花蓮市民權路44號 電話:03-8241234
**臺灣基督教門諾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壽豐分院
地址:974花蓮縣壽豐鄉共和村魚池52號 電話:03-8664600
捐款郵政劃撥帳號:06007006 戶名:臺灣基督教門諾會醫療財團法人
本網站內容為財團法人臺灣基督教門諾會醫院暨相關事業機構所有,未經受權,禁止轉載
 Copyright © 2010 Mennonite Christian Hospital.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