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身體為什麼和別人不一樣?(脊椎側彎小知識)
物理治療師 曾莛汝
脊椎側彎分成自發性脊椎側彎和神經肌肉性的脊椎側彎,前者是好發於兒童青年的成長期,而後者則屬於先天性疾病。自發性脊椎側彎原因,目前原因不清楚,可能與基因遺傳、泌黑激素、賀爾蒙、鎂離子等有關。現今大多數的人通常都會有脊椎側彎發生,目前原因不明,可能原因為不良之臥睡姿勢或長期姿勢不良、慢性疾病、中樞神經受傷等所引起,而國內外研究統計脊椎側彎人口約占總人口數的3%,不同國家與地區會有些許的差異。脊椎側彎發生率最早於青少年時期,男女比例約1:9,也因女生的柔軟度較佳,因此發生比率會有所不同。而在早期的發現與檢查可預防脊椎側彎的嚴重程度,但日常生活當中有些錯誤觀念會造成對脊椎側彎之迷思,例如:長短腳、內外八步態、駝背、左右肩膀不一樣高、彎腰時雙側背凸出、小孩書包太重、身體歪一邊寫功課等,以上項目並不是就是脊椎側彎,而可能會造成孩童因姿勢不良的關係,導致身體肌肉群會有不平衡的現象。
正確想理解孩童是否有脊椎側彎的現象發生,確診有兩種,一種為「亞當氏測試」-彎腰測試(Adam’s forward bending test), 另一種為「X光判讀」,而以下表徵也可觀察出脊椎是否有出問題:
- 觀察身體左右邊的對稱性,包含頭部、肩膀、腰際、骨盆、臀區等。
- 穿褲子時,左右兩邊褲管是否明顯一長一短。
- 觸摸腹部肋骨,左右邊肋骨或胸郭是否差距明顯。
- 左右兩腳鞋底磨損是否不對稱。
- 坐在地板上,手放在後面支撐上半身,全身放鬆雙腳伸直,雙腳自然分開,看腳尖的角度。
- 坐姿下腳併儱,膝蓋呈90度,觀察兩側膝蓋長度是否一致。
側彎程度目前分成已經結構變形和可部分恢復的空間,此兩種為功能性脊椎側彎與結構性脊椎側彎。功能性之脊椎側彎通常都是輕微或身體代償之脊椎彎曲角度,大多原因為姿勢不良所造成,並不是真正疾病上的脊椎側彎。結構性之脊椎側彎又分為原發性與次發性,而原發性脊椎側彎占80%比率,好發於青少年時期,原因通常不明,且好發都是在孩童發育過程中,脊椎骨頭兩側生長速度不一致開始慢慢彎曲與變形;另則次發性脊椎側彎是由某一特定原因所引發,例如:神經肌肉病變(腦性麻痺)、脊髓空洞症、肌肉失養症、感染(小兒麻痺症)、先天性脊椎構造異常(半椎體、脊椎未分節等)。
針對以上脊椎側彎治療,大多會藉由姿勢矯正、穿戴背架、脊椎關節手法矯正、姿勢擺位、核心肌肉群運動訓練、骨盆運動訓練、腰椎運動訓練、schroth運動訓練等治療項目,而當側彎嚴重時會影響身體出現疼痛問題,可藉由熱敷、電療、牽引儀器等作為止痛與放鬆項目。以上如懷疑孩童身體有出現脊椎側彎現象,可到門諾復健科門診掛號檢查,藉由詳細的物理治療診斷與評估,提供給予脊椎側彎之諮詢與衛教,讓孩童不僅能預防身體姿勢不良的現象,並能擁有好的健康生活型態。
身體靠牆、縮下巴、挺胸、肩胛骨後夾、縮腹、臀部夾緊、雙腳打直、腳尖朝正。
背部挺直坐正(不駝背)、雙肩齊平自然下垂、胸前離桌子約一個拳頭距離、座椅高度使手肘與桌面同高或略低於桌子5公分內、雙腳平放於地面、雙膝自然彎曲成直角、必要時可準備看書架。
參考資料:
李容霆(2018)。正解!脊椎側彎的真相。臺北市:龍岡數位文化股份有限公司。
更新日期:2019/10/07 公告單位:兒童發展聯合評估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