口腔癌:了解它、發現它、治好它
檳榔文化: 造就台灣特多的口腔癌
口腔癌的形成與抽菸、喝酒及嚼檳榔有密切關係,在這三者當中尤其以檳榔的危害最大。檳榔的主成分檳榔子已被確認為致癌物質,長期嚼檳榔會造成紅斑、白斑及口腔纖維化等癌前病變,這些病變會再進一步發展為口腔癌。由於嚼檳榔會產生興奮及溫暖的感覺,在台灣常被勞工朋友當作提神的工具,所以口腔癌在台灣的盛行率遠比鄰近的亞洲國家來得高,口腔癌成了台灣的本土特色疾病。預防勝於治療,戒除嚼檳榔的習慣是防治口腔癌的關鍵。
口腔篩檢: 嚼檳榔族群的亡羊補牢
口腔癌是容易早期診斷的疾病,不同於其他內臟癌症,口腔的檢查只要肯配合張嘴即可,是相對簡單明瞭的。國民健康局目前對於嚼檳榔的口腔癌高危險群,提供兩年一次的篩檢。由國內口腔癌統計資料可知,診斷為第一期及第四期的最多,第一期的病人就是藉由篩檢來診斷,而第四期的病患則是因癌症惡化產生病痛後就醫才診斷,兩種類型治療的預後差距很大,也讓我們了解篩檢的重要。
手術切除:治療的首選
儘管癌症新治療的不斷出現,手術仍是治癒頭頸癌的首選;然而,由於手術需要大範圍切除,會造成術後顏面外觀及口腔功能的改變,令人感到沮喪及害怕,有時會因遲疑而錯過治療時機;所幸在重建手術的進步下,對容貌的影響已有大幅改善,若再加上術後持之以恆的復健,可望將外觀及功能的影響減到最低。
放射治療:手術之外的輔助或替代治療
晚期口腔癌即使手術切除後,仍有相當比例的局部復發,此時需要做放射線治療(俗稱電療)來補強,以降低復發、提高治癒率;在放射治療的期間同時給予化學治療,稱為「同步化療電療」,使整體治療效果更好,提高成功率。
當腫瘤長在特殊位置時,如舌根部或是聲帶,直接手術會造成吞嚥或發聲功能的喪失,在治癒率可兼顧的情況下也會使用「同步化療電療」以保存外觀及器官功能。
藥物的進步:化學治療、標靶治療、止吐藥
頭頸癌的藥物近十年來多了兩位生力軍,即紫杉醇(Taxane)及爾必得舒(Erbitux)。「紫杉醇」是化療藥物,與原本的白金及5FU併用,能使治療效果更好;「爾必得舒」,是一個標靶治療藥物,具有腫瘤專一性,除了皮膚疹之外,沒有化療常見的噁心嘔吐、掉頭髮及血球下降等副作用。止吐藥的進步也是一個重要成就,使得接受化療不再是個可怕的經驗。藥物的進步,對於無法進行手術的口腔癌病人,帶來更多的希望。
結語
預防勝於治療,這句話用在口腔癌更顯出其價值。戒除檳榔,其實大部分的口腔癌就不會發生了。對於嚼檳榔者,口腔篩檢是亡羊補牢,猶未晚矣,可早期診斷口腔癌而治癒。口腔癌一旦發現,勇敢面對、尋求專業的治療,才能有最佳的治療成果。
更新日期:2019/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