注意力不足/過動症簡介
李美瑩 醫師
提到注意力不足/過動症(ADHD),大家可能有不同想法。有些會覺得這是老師、父母、醫師製造出來的名詞,將任性、好動的孩子貼標籤以便管理;有些認為這是父母管教不當,導致孩子任性或是故意調皮搗蛋;有些覺得這是孩子天生叛逆,要嚴加管教…等等。因為一般大眾對此診斷的不瞭解,讓父母師長在面對有此障礙的孩子,不知如何協助他,甚至長期處於挫敗情緒中;而患童未接受適性處遇,致各層面表現落後,對自己缺乏自信,對環境充滿憤怒,影響未來人格發展甚鉅。
ADHD是腦部神經內分泌異常所導致的行為疾患,在生命早期就開始出現,症狀的表現是持續的、廣泛的,是多重致病因子所造成的疾病,會影響患者及周遭親友生命的各層面,造成孩子低成就,低生活滿意度。美國教育部、國家衛生院以及所有重要醫療以及精神治療、心理學與教育團體已將ADHD視為一種生理功能受損的疾病。歐美各國兒科醫學會、兒童青少年精神醫學會均已針對ADHD制定明確的診斷及治療準則。
根據美國精神醫學會(APA)出版的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第五版(DSM-5)的標準,ADHD可分為
1.不專注表現為主(做事不專心、不易遵守指示、心不在焉、很迷糊、做事拖拖拉拉、懶散、逃避、經常粗心犯錯、丟三落四、環境凌亂、易分心、左耳進.右耳出、忘東忘西...等)
2.過動/衝動表現為主(常顯得忙碌、活動量大、靜不下來、製造噪音、自行離開座位、話多、插嘴、搶答、沒耐心、易失控、干擾他人...等)
3.混合表現:以上兩項均符合。
ADHD為最常見的兒童期精神科疾病之一,兒童患有ADHD 的比例在台灣約為7%左右。男女比率約為2比1,但在臨床上可能高達9比1。因為男孩較常有外顯的行為(如打架、破壞等),而被帶至兒童身心科門診求助;女性則較常出現注意力不足及憂鬱、焦慮的症狀。學齡前兒童較多過動/衝動表現為主,小學中年級的學生較常被診斷為混合表現,而不專注表現為主較常出現在中學之後。多達60%的兒童病患在成人之後還存留部分症狀。
ADHD的診斷是十分謹慎的,包括:個案、家長以及學校老師的資料蒐集,評估內容涵蓋:生長發展史、身體疾病史、家庭史、學校教育史、問題行為/症狀呈現史、各種相關量表以及心理測驗報告的資料等。
ADHD治療原則為多重面向的治療計劃,包括:
生理層面:藥物治療合併行為治療效果最佳。
心理層面:認知行為治療、支持性心理治療、個別特殊心理治療。
社會層面:家庭以及學校的支持配合、人際互動技巧訓練、親職教育等。
目前藥物治療最常使用的第一線用藥是“中樞神經刺激劑”(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Ritalin利他能(短效)、Concerta專思達(長效)。另一種FDA核准的非中樞神經刺激劑-Strattera思銳。二者對治療兒童期ADHD的療效,以及長期的安全性已被證實。70-80%的患童使用後可明顯改善注意力,過動,衝動,增加持續力進而改善課業表現,人際關係,執行力,自信心,生活滿意度增加。
教養ADHD的孩子,父母、老師和醫療團隊是合作夥伴的關係,從深入了解孩子的性格及想法,加強親職教育和學校的輔導教學,持續醫療介入,才能協助孩子快樂學習,發揮所長。
更新日期:2024/05/20 公告單位:身心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