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位於:首頁 > 保健衛教 > 身心科衛教 |
|
|
|
淺談思覺失調症 |
|
文 /身心科周兆平醫師
|
身心科/周兆平醫師
思覺失調症:顧名思義就是患者的思考與知覺方面出了問題。思考方面失調造成患者的思考出現了妄想與思考結構鬆弛不連貫的狀況,而知覺方面失調造成患者出現幻覺症狀。患者在被害妄想與幻覺的影響下,往往退縮在家中不敢出門,無法有一般人的社會聯繫與工作動機。
目前對於思覺失調的成因尚找不出單一的病因,大約可能的原因有三方面:生物、心理與社會。首先是生物方面:多巴胺的假說是目前最廣為人知的成因,因為腦部的多巴胺活性太高,造成患者不斷出現妄想與幻覺症狀。此外家族遺傳也佔了部份因素:例如一般人生病的機會是百分之一,若父親生病,而子女生病的機會便升高至百分之十二。因此在疾病成因方面,生物因素最為重要。其次是心理因素:壓力是無所不在的;例如就業、失業、升學、生離死別等,若沒有調適好,壓力超過負荷,可能變成為發病的誘發因素。第三是社會因素:每個人的家庭與社會人際網絡是支持的力量,社會網絡崩解也容易誘發生病,或造成疾病難以痊癒。三個因素中以生物因素最為重要,因此在治療方面也以藥物治療最為重要。
思覺失調症的治療方式以抗精神病藥物的治療對於病情的控制最為重要,六十多年前抗精神病藥物被發明後,患者長期服用後逐漸有能力脫離幻覺與妄想的影響,開始有能力照顧自己,而有機會走入社區與回歸社會。於是全世界精神疾病治療的模式開始轉變:由療養院的療養模式轉變為回歸社區模式,患者方得以於社區中接受復健,甚至恢復工作與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係,過著正常的生活而不需被關在療養院中。因此藥物治療是其他心理治療與復健治療的基礎,若中斷藥物治療,約七成的患者會於一年中復發;若持續藥物治療,復發的機率不會超過兩成。
雖然醫師都會耳提面命的強調藥物治療的重要,但仍有一半以上的患者服藥不規則。其重要原因有二:首先是藥物的副作用,第一代的藥物雖藥效不錯,但有些患者會出現不自主運動、肢體僵硬、手抖、口乾、排尿困難、便秘、頭暈、嗜睡等副作用,第二代的藥物於十五年前上市後,大幅減少上述副作用的症狀。第二是病識感的問題:缺乏病識感本來便是思覺失調患者的核心症狀:患者都會認為自己沒病,而是周遭的人生病了,那自己為什麼要服藥?因此在患者症狀穩定後,病識感的建立是很重要的。若服藥不規則而造成發病頻繁,長效針劑是非常實用的,兩週到一個月注射一次,就可避免每天的服藥多次的麻煩,患者也不會因為忘了服藥而發病。
患者與家屬常會問醫師:我還要吃多久的藥?若第一次發病,通常要服藥兩年,若發病多次則要「長期服藥」,因為每一次發病,通常會造成功能的繼續退化,此功能退化往往是不可逆的;而且每一次發病,便是一次的失業,對學生而言便是一次的休學;同樣地當患者急性發作時,他的症狀往往會影響到他的人際關係,往往造成一次次人際關係的斷裂。再重找工作或復學對患者而言都是極大的壓力。
而個案想要修復斷裂的人際關係也非常的困難。
在持續的藥物治療控制症狀後,再經過職能復健後,許多患者在能力恢復後,往往能繼續唸書或再找工作,建立新的人際關係,重新邁向人生的下一步。
更多關於~周兆平醫師介紹 更新日期:2019/09/17 公告單位:身心科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