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基督教門諾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
小兒科 楊子毅醫師
新生兒出生後兩三天,臉和眼白都變的黃黃的, 這幾乎是所有新生兒都會遇到的狀況:新生兒生理性黃疸。這時小寶寶黃疸的膽色素檢驗數值可能會高達10-15mg/dL, 而一般成人的正常檢驗數值僅<1mg/dL。雖然檢驗數值是成人的十幾倍,但這大多是正常的生理現象 ( 學術上叫做生理性黃疸 ),而這樣子的黃疸會在四五天逐漸達到高峰,並且在一兩週大時減退。
會造成生理性黃疸的原因有很多。新生兒在母體相對缺氧的環境中,紅血球會特別高,而當寶寶出生後紅血球開始死亡代謝,其中的大量代謝廢物就是間接型膽色素。此外,新生兒的肝臟功能未成熟、黃疸代謝酵素(UGT1A1)比較少,再加上新生兒肝腸循環增加,會在腸道中重新吸收膽色素,種種因素便導致了新生兒的生理性黃疸。然而並非所有嬰兒的黃疸都是生理性黃疸,若小寶寶的黃疸出現太早(早於出生24小時內)、太晚消退(超過兩週)、上升太快或太高(按照出生天數對照正常值)、直接型膽色素的比例太高 (>20%) 等等,都是屬於病理性黃疸,需要做進一步處置。
病理性黃疸常見肇因於血球破壞太快導致的間接型膽色素生成太多,例如母子的血型不合導致體內溶血,或是遺傳性的血球構造異常脆弱 (球型紅血球症和蠶豆症) 等等。再者便是腸道重新吸收膽色素過多導致排除不良的狀況,例如餵食不足、母乳性黃疸、或是腸道阻塞。
也有少數人是因為代謝酵素的缺乏導致黃疸排除太慢 (庫克果納傑氏症和吉伯特氏症候群)。若寶寶是屬於黃疸太晚消退者(超過兩周的延遲性黃疸),則需要就院檢驗是否有膽道閉鎖的可能性,及早發現及手術治療,可減少日後換肝的可能性。
當黃疸居高不下時(>20~25mg/dL)則可能對寶寶的腦部有影響,需要及早發現和處理。急性期可能會發現嗜睡活力差、身體僵直或痙攣、發燒甚至昏迷等狀況。而慢性期的影響則發生在一歲以後( 特稱為核黃疸kernicterus:在一些腦幹神經核呈現黃色的染色,而合併神經的退化與壞死),可能會有腦性麻痺、聽力受損、視力影響或牙齒發育異常等問題。不過近年來由於醫療的進步,已少有核黃疸發生。
若發生病理性黃疸,則需要盡快的處置。若上升幅度不高,則可以加強餵奶量,減少腸道重新吸收膽色素 (腸肝循環) 的影響。若黃疸較嚴重則需要住院處置。除了打點滴加強血液循環之外,主要的治療則以照光治療為主,需用特殊的波長的藍色光線 (425-475nm) 連續照射,將皮膚的膽色素轉變為可溶性的物質而利於代謝。絕大部分的嬰兒在照光治療之下,黃膽都可以下降得很順利。極少部分的病嬰需要在加護病房進行緊急換血治療,意即直接將寶寶的血抽出,再即時輸血回去。這是最直觀有效兒快速的療法,但是風險和治療的併發症也很非常高,不可不慎!
黃疸在新生兒是很常見的現象,但仍需要家長注意觀察。若發現寶寶有異常的黃疸狀況,請盡早諮詢醫護人員,掌握黃金治療時機。
更新日期:2020/03/16 公告單位:醫務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