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脊髓損傷
資料來源:台灣省職能治療師公會
一、何謂脊髓損傷
據統計指出,台灣地區每年增加1200例以上的脊髓損傷病例,其中有百分之五十以上皆為交通事故造成,其次為高度跌落及職業傷害,每一年齡層都有可能發生,以20歲到29歲的發生率最高。所謂「脊髓損傷」是指急性外傷性傷害侵入脊髓與神經,造成運動、感覺及大小便功能失常。這通常是因巨大的外力,如車禍、墬落、重物壓傷、運動傷害等原因所造成。一般脊髓損傷都可發現脊柱嚴重的破壞,但也有例外,有些患者的影像檢查看不到脊柱明顯的變化,也有些患者,並非由外傷性傷害造成,而是由於腫瘤、脊血管發炎、病變等因素,這些脊髓疾病的表現常與外傷性脊髓損傷相似。
二、脊髓損傷後造成的影響
(一)四肢癱瘓:頸部脊髓神經受損者,四肢皆受影響而失去功能。
(二)下肢癱瘓:胸腰部以下的脊髓神經受損者,兩下肢受影響而失去功能。
(三)自主神經功能失調:包括心跳、血壓、呼吸、排汗、大小便控制、性功能障礙等。
(四)其他合併症:壓瘡、尿路感染、心肺功能衰退、神經根痛、體溫調節功能失常。
(五)心理障礙:在受傷後,無法面對殘障的事實,無法及時回歸社會。
三、脊髓損傷後的復健:脊髓損傷後,復健的目標主要在於使患者能夠達到最大的功能表現,以維持在家庭或社會中的角色及有較高的生活品質。以下介紹脊髓損傷後的各種復健治療。
(一)物理治療:肌力訓練、平衡訓練、功能性活動,(如翻身、轉位、輪椅移動、行動能力)、減壓活動訓練用以防止壓瘡、呼吸功能訓練等。
(二)職能訓練:姿勢調整訓練、關節活動訓練、上肢功能活動訓練、日常生活活動訓練、(如吃飯、穿脫衣褲、洗臉刷牙、上廁所、洗澡等)、居家環境評估、職前評估及工作強化、使用輔具的建議及訓練等。
(三)心理治療:心理調適、社會適應訓練等。
(四)醫護衛教:膀胱訓練、生理衛生護理及衛教(例如如何避免壓瘡、褥瘡、感染等)。
(本篇衛教單由陳星諦提供)
臺灣基督教門諾會醫院復健科職能治療組關心您!
更新日期:2019/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