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位於: 首頁 > 各科介紹 > 醫療專科 > 其他專科 > 身心科
|
|
 |
身心科 - 醫師介紹 | |
|
|
|
實境與虛幻的迷惑 思覺失調的成因與藥物治療 |
|
文 /
周兆平
|
身心科/周兆平醫師
目前對於思覺失調的成因尚找不出單一的病因,大約可能的原因有三方面:生物、心理與社會。首先是生物方面:多巴氨的假說在思覺失調的藥物治療很有貢獻;此外家族遺傳也佔了部份因素:例如一般人生病的機會是百分之一,若父親生病,而子女生病的機會便升高至百分之十二。
生物因素最重要
其次是心理因素:壓力是無所不在的;例如就業、失業、升學、生離死別等,若沒有調適好,壓力超過負荷,可能變成為發病的誘發因素。第三是社會因素:每個人的家庭與社會人際網絡是支持的力量,社會網絡崩解也容易誘發生病,或造成疾病難以痊癒。三個因素中以生物因素最為重要,因此在治療方面也以藥物治療最為重要。
對抗精神病藥物的治療對於病情的控制非常有效。四十多年前影響到全世界精神疾病治療的模式:由療養院的療養模式轉變為回歸社區模式,患者方得以於社區中接受復健,甚至恢復工作與重新建立新的人際關係,過著正常的生活而不需被關在療養院中。因此藥物治療是其他心理治療與復健治療的基礎,若中斷藥物治療,約七成的患者會於一年中復發;若持續藥物治療,復發的機率不會超過兩成。
藥物治療是其他治療的基礎
雖然醫師都會耳提面命的強調藥物治療的重要,但仍有約一半的患者服藥不規則。其重要原因有二:首先是藥物的副作用,第一代的藥物雖藥效不錯,但有些患者會出現不自主運動、肢體僵硬、手抖、口乾、排尿困難、便秘、頭暈、嗜睡等副作用,第二代的藥物於十五年前上市後,大幅減少上述副作用的症狀。
第二是病識感的問題:無病識感本來便是思覺失調的症狀:患者都會認為自己沒病,而是周遭的人生病了,那自己為什麼要服藥?因此在患者症狀穩定後,病識感的建立是很重要的。若服藥不規則而造成發病頻繁,長效針劑是非常實用的,兩週只要注射一次,就可避免每天的麻煩,患者也不會因為忘了服藥而發病。
第一次發病通常需服藥兩年
患者與家屬常會問醫師:我還要吃多久的藥?若第一次發病,通常要服藥兩年,若發病多次則要「長期服藥」,因為每一次發病,通常會造成功能的繼續退化,此功能退化往往是不可逆的;而且每一次發病,便是一次的失業,對學生而言便是一次的休學。再找工作或復學對患者而言都是極大的壓力。
在持續的藥物治療控制症狀後,再經過職能復健後,許多患者能繼續唸書或再找工作,邁向人生的下一步。
更新日期:2010/04/1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