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位於: 首頁 > 各科介紹 > 醫療專科 > 其他專科 > 身心科
|
|
|
身心科 - 醫師介紹 | |
|
|
|
阿茲海默症(老年失智)的過去與未來 |
|
文 /
洪曜
|
◆文/洪曜(身心科主治醫師)
年齡在65歲以上的人口約有2.5%會罹患阿茲海默症,其盛行率隨著年齡而增加;每增加5歲,盛行率就會再增加一倍,到了80歲就有20%的人罹患。隨著世界人口結構的老化,全世界估計有兩千萬到三千萬名患者,阿茲海默症已然成為當今一項重大醫療議題。
1901年德國阿茲海默醫師記錄他的一名患者--51歲的奧古絲特太太,當她寫不出自己的名字時,重複地說:「我把自己弄丟了。」後來奧古絲特太太失智及身體機能衰退日漸嚴重,於56歲過世。阿茲海默醫師以顯微鏡觀察她的大腦解剖切片,發現類澱粉斑沈著在大腦,造成神經纖維糾結,進而使神經細胞壞死,最後大腦呈現萎縮。1910年以後,此疾病就以阿茲海默醫師來命名。
一百年過去了,是什麼致病因產生類澱粉斑仍是個謎。當患者在臨床上出現記憶減退時,電腦斷層可能已顯示大腦萎縮,也就是早在臨床上出現症狀前三至五年,類澱粉斑已開始沈著在腦中破壞神經細胞了。目前臨床上仍然缺少早期發現的診斷技術,藥物治療僅能減緩病程的進展。
2002年疫苗在人體的實驗,曾經為阿茲海默症的治療帶來一線曙光,19%的受試者病情得到良好的控制(有些受試者至今仍見療效),但有6%的受試者得到無細菌性的腦炎(身體製造的抗體對抗自己的腦組織),使得整個人體實驗因而中斷。但目前疫苗的研發仍在進行中。
隨著腦影像技術的進步,正子斷層掃瞄(PET)將在未來二至三年應用於臨床上,在大腦尚未萎縮前,早期發現阿茲海默症的病灶--類澱粉斑。藥物的治療在近十年來,對於抑制腦內類澱粉斑的形成與清除,抗氧化物以及其他藥物的研發前仆後繼,各種臨床試驗方興未艾,甚至還有生長激素的基因治療等;有些藥物已進入最後人體實驗的階段,而且反應出明顯的療效。相信在不久的將來,阿茲海默症不再是無法治癒的疾病。 更新日期:2010/04/1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