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您目前位於: 首頁 > 各科介紹 > 醫療專科 > 其他專科 > 身心科
|
|
|
身心科 - 醫師介紹 | |
|
|
|
網路成癮症 |
|
文 /
王迺燕
|
身心科/王迺燕醫師
近日媒體報導,一位不到30歲男性,一年前迷上線上遊戲,每天只睡一、二個小時,都掛在線上玩遊戲,發燒也不就醫,照樣熬夜上線,結果某一天,被家人發現一覺不起了。
「網路成癮症」(Internet Addition Disorder, IAD)最早是由1995由一位紐約精神科醫師Ivan Goldberg提出此一專有名詞,來形容因過度沈迷於網路使用而形成類似「成癮」之行為。
美國心理協會於1999評估,全球二億上網人口,約有一千一百萬人有網路成癮症,佔上網人口57%左右。依此,台灣有三十萬人口達到網路成癮標準。兒童福利聯盟在民國95年7月也發表一項「2006台灣地區兒童少年上網行為調查報告」,顯示約有32%的國中小學生因為長時間接觸網路,逐漸出現「網路成癮症」;研究樣本中,903位5-9年級學生中有1/3每天上網超過三小時,大多在家上網;62%表示因為線上遊戲而喜歡上網;61%表示上網是為了打發無聊時間;39.6%是因為上網可以交朋友;六成的孩子上網是玩線上遊戲,近四成則是利用聊天室或即時通交朋友。
網路成癮症的負面影響,主要在如睡眠、過度使用咖啡等提神物、降低免疫功能、運動減少、腕道症候群、背痛等對生理影響;也會造成情緒影響如渴求感(渴求使用網路)、焦躁不安、激動衝動行為。
在人際方面,依楊氏研究396位網路成癮者發現,53%有嚴重的人際關係問題;另外在學業、工作表現也有,超過一半的網路過度使用者,受影響;此外若是使用網路賭博也會造成經濟財務影響;另外也有研究顯示,網路成癮與其他物質濫用之相關性。
依楊氏的研究,與網路成癮相關之因素中憂鬱、焦慮疾病是最常見的,其中社交畏懼症是最常見的焦慮症;另外,高程度的無聊傾向(level of boredom proneness)、孤單、害羞、情緒較敏感或反應大、高抽象思考者、對社會規範較不守舊制者、較孤獨的、低自尊者、害怕被拒絕者、高度需要被讚賞者、社交退縮、婚姻失和與離婚者皆有相關。
在輔導策略方面,則建議:(1)改變原來上網模式:在一定的時間內在一定的場合使用。(2)使用外在提醒物,如鬧鐘計時器。(3)設定目標:作息表。(4)停止最常上癮之上網工具:尤以過去有其他成癮者。(5)提醒卡片:列出使用網路優點缺點。(6)培養或恢復其他嗜好活動:列表排序。(7)現實生活之支持團體。(8)家庭治療:家庭內的溝通與支持。
另外也有學者提出,加強多元化人際關係的建立與溝通技巧訓練;父母親需注意電腦設備的擺放位置,宜在家中公共場所,使家人有共同參與或互動之機會皆有幫助。
更新日期:2010/04/12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