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生我的小孩走路內八怎麼辦?”,這是兒童門診相當常見的主訴。足內八是一種下肢骨骼旋轉異常所造成的步態異常。表現為走路時腳趾或整個足部向內轉。其實大多數內八的兒童,都會隨著年齡增長,下肢慢慢發育完全,而自然緩解。

兒童內八的最常見原因是蹠骨內收、脛骨內轉和股骨前傾。這些旋轉變化與寶寶在子宮內的姿勢位置有關。隨著正常的成長發育,大多會自然痊癒。

醫師在評估內八兒童時會同時注意以下疾病,包括神經肌肉疾病(如:腦性麻痺)、髖關節疾病(如:發育不良)和足部畸形(如:馬蹄足)。這些情況通常透過病史詢問和檢查就可以排除。
[一歲以下:蹠骨內收]
蹠骨內收是指腳掌前半部相對於後半部偏向內側,長得像是“豆形”或“C”形,多為雙側發生,是一歲以下嬰兒腳趾內翻的最常見原因。可能合併斜頸,且在雙胞胎中較常見,多和子宮內姿勢壓迫有關。足跟及踝關節活動度多不受影響。
正常的腳,足跟平分線會位於第二趾和第三趾間;而蹠骨內收的腳,足跟平分線會向足外側(第五趾的方向)偏移。蹠骨內收通常在一歲時會自行回到正常。

蹠骨內收的治療,依足部的可動程度決定:
可以用手推回到正常角度:不需要進行治療,大多數會自行緩解。
小於六個月且前足無法完全推回正常角度(約可以推到中線):建議先觀察六個月,可以進行被動的伸展。
如果寶寶的前足完全無法外推或在6個月大時前足仍無法用手外推到正常,則需要至兒童骨科評估,可能需要使用一系列的石膏或副木做矯正。
[一至三歲:脛骨內轉]
脛骨內轉是小腿脛骨相對於大腿股骨向內旋轉。它是1歲及3-4歲兒童足內八的最常見原因,通常在剛開始會走路時就會被發現。大多是雙側發生,可能合併蹠骨內收,外觀上可能有O型腿。脛骨會隨著正常發育慢慢向外轉,通常會在5歲時自行緩解。
脛骨內轉的特徵如下:
當膝蓋伸直且髕骨朝前或朝外時,足部會朝向內側。
在坐姿時,內踝與外踝在同一個平面或內踝在外踝之後。
在趴姿時,大腿-足部夾角是向內。

脛骨內轉的治療:
觀察即可,大多數會在五歲之後自行緩解。
不建議使用特殊鞋和矯具等,因為會增加兒童的心理負擔、影響睡眠及遊戲。
隨著年齡正常發展,即使角度仍沒有達到正常,大多數也不會有顯著後遺症。
通常不需要手術,除非年齡大於八歲且足部夾角向內>15度,合併嚴重影響外觀及功能才會考慮手術。這樣的個案非常罕見。
[大於三歲:股骨前傾]
股骨前傾是股骨頸的旋轉角度增加,是三歲以上兒童內八最常見的原因,多和子宮內姿勢和擠壓有關,較好發於女生。股骨前傾造成的內八可能在五至六歲期間更明顯,之後會漸漸緩解。股骨前傾並不會造成疼痛。到 11 歲時,股骨前傾會自發改善。
股骨前傾的特徵如下:
行走和站立時腳和膝蓋髕骨會向內轉。
跑步的時候會見到“打蛋器”模式:當腳離開地面時,小腿會向外翻轉。
髖關節內旋角度增加和外旋角度減少。
會有W坐姿。


股骨前傾的治療:
小於11歲的股骨前傾:觀察即可,大多會隨著年齡正常發展而緩解。
即使沒有完全回到正常角度,大多數也不會有顯著後遺症。
不一定需要鞋墊、支架等矯具。
不用刻意避免W坐姿,股骨前傾的兒童因為結構問題,盤腿坐可能會造成不適,且即使避免W坐姿也無法改變骨骼發育。
通常不需要手術,除非年齡大於11歲且股骨頸的旋轉角度>50度,合併嚴重影響外觀及功能才會考慮手術。這樣的個案非常罕見,需要經兒童骨科審慎評估其風險。
大多數下肢旋轉變異的兒童可以隨著成長自然緩解,父母可以不用過度擔心。即使少數型態沒有回到完全正常的兒童,也大多沒有顯著長期的後遺症。
如果有關於兒童足內八的問題,都可以來復健科門診評估及諮詢。
※資料及圖片來源:UpTo Date - Approach to the child with in-toeing
更新日期:2022/03/21 公告單位:醫療行政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