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諾醫院 ::: 首頁 / 門諾公益網  / English
 
 
   
   

 :::

院內相關連結 :::
::: 您目前位於:首頁 > 院牧室
* 院牧室|Care 小級字體按鈕 中級字體按鈕 大級字體按鈕
*尋找「生命源頭與光的指引」~意義治療 門諾醫院壽豐分院 陳嘉冕牧師 2025/07/03

因為,在祢那裏有生命的源頭;在祢的光中,我們必得見光。」詩篇36:9)

    2018年起我擔任門諾醫院院牧,每次去探訪住院病人,都強烈感受到每個人的身、心、靈其實都有一份「能健康地活著並且活得有意義與價值」的渴望,這正是基督教醫院推動「全人醫療關顧」的信念。因此,想起在神學院讀書時,曾經讀到《意義的呼喚:意義治療大師法蘭可自傳》,也推薦給門諾醫院艾可諾圖書館購買館藏。

    維克多.法蘭可(Viktor E. Frankl)1905年出生於奧地利維也納,1930年和1949年分別從維也納大學獲得醫學博士和哲學博士,曾任維也納精神科教授。早期受心理分析訓練,也深受歐洲存在主義影響,是虔誠天主教徒,更在二次大戰後,成為集中營苦難下倖存的見證人,他創立獨樹一格的「意義治療法」,是他在集中營中所研究出來的一種心理治療方法。他認為「人在找尋意義」,在一切情況下,包括痛苦和死亡在內,都能夠發現意義,忍受痛苦是為了活下去,而人在受苦中必是發現了某種意義,才能倖存下來。

    在這本自傳裡,法蘭可娓娓追憶自己的一生,談童年和家世、談集中營的經歷,和其他猶太人被關進集中營,他被剝奪了自由、父母、妻子、愛情、工作與著作原稿,可說是一無所有,眼看難友們一個個消失在煤氣房,法蘭可對他所強調的生命意義也產生了動搖和懷疑。最後他發現自己在悲慘的困境中能安然生存有三個原因:

1.渴望再見到自己的親人。這種想與妻子、兒女見面的渴望,成為在他患難中支撐他活下去的一股巨大的力量(雖然戰後,他發現他們都已死亡)。
2.他希望在有生之年完成著作,他不甘於自己一生心血所完成的著作就此被毀,這成為他要活下去的目的。
3.宗教信仰成為他在患難中生命的支柱。

    法蘭可受到19世紀存在主義之父齊克果的影響,強調存在先於本質的原理,意指人生下來是命定,不能選擇,但是人可以運用自由去選擇自己存在的模式。當時齊克果因內心充滿罪惡感、苦惱、絕望,試圖在愛情及哲學中尋找滿足,卻都令他失望,最終在信仰中找到上帝的特性,這也讓法蘭可體會到人如果要尋找自己的存在,就得在內心中尋找神,與祂親密的契合。因此,存在主義的思想對他而言既親切且實際。在他遭遇逼害和苦難時,他堅信人是為著追尋意義而活著,他的存在主義既不悲觀、也不是反宗教,是勇於面對無所不在的苦難的精神醫學家。

    在病房關懷的日常中,我也學習善用「意義治療法」,舉二位四十幾歲「肝硬化」的男性病人為例,他們都談及年輕時因酗酒習慣、作息不正常,導致現在病痛纏身,沒有治癒的盼望,悔不當初。其中一位曾因刀械入獄服刑,嚴重腹水才就醫,住院期間身體非常虛弱,也完全沒有家人探視照顧,因家庭支持系統薄弱,護理長轉介院牧後續關懷,讓他想起在獄中有教誨師帶領讀聖經,而願意在出院前決志受洗。另外一位病人是因他的基督徒姊姊多年來鍥而不捨地代禱,此次住院昏迷多天、奇蹟式甦醒過來,姊姊立即徵得本人同意並請求院牧到治療室為病人施洗。像這樣只能等待換肝手術的病人,住院像家常便飯,有時也住進加護病房,每次探訪都渴望提供福音刊物給他,讓我確信基督信仰帶給他們活下去的動力。

    人在長久病痛中,若沒有找到活下去的意義與盼望,真的只有「等死」一條路,但又不知道生命結束後靈魂要歸向何處?此時,若能透過基督信仰幫助病人與家屬找到「生命源頭與光的指引」,確實可以幫助在痛苦和瀕臨死亡邊緣的人,找到意義、得著活下去的盼望。如同法蘭可一樣,有家人親情的支撐、有明確的生活目標,加上信仰的力量,才能在苦難與病痛中存活下來,且邁向康復之路。
更新日期:2025/07/03 公告單位:院牧室
回上一頁回到頁首
 
   
   
  訂 / 退閱電子報
   
門諾logo **臺灣基督教門諾會醫療財團法人 Mennonite Christian Hospital
地址:970 花蓮市民權路44號 電話:03-8241234
**臺灣基督教門諾會醫療財團法人門諾醫院壽豐分院
地址:974花蓮縣壽豐鄉共和村魚池52號 電話:03-8664600
捐款郵政劃撥帳號:06007006 戶名:臺灣基督教門諾會醫療財團法人
本網站內容為財團法人臺灣基督教門諾會醫院暨相關事業機構所有,未經受權,禁止轉載
 Copyright © 2010 Mennonite Christian Hospital. All Rights Reserved.